现场体验eVTOL飞行器模拟舱。
3月31日,成都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在都江堰市落下帷幕。这场大会不仅是一场成都文旅成果展示会,更是一次“文旅+”的融合创新展望台。配送咖啡的无人机、与青铜人像共舞的AR眼镜、能预警人流的机器狗……大会展现的文旅新场景、新业态将成都“文旅+”的想象力推向了新维度。未来,成都的文旅新生态正打破产业边界,创造更多可能性。
科技赋能
当文旅成为“超级链接器”
宽窄巷子的机器狗不仅能导览,还能预警人流密度、疏散危险区域。宇树科技的Unitree Go2机器狗在模拟景区场景中自如穿梭,用中英文切换讲解青城山的道教文化。在文旅大会现场,观众王女士惊叹:“它甚至能感应到拥挤区域,提前提醒我绕行,像科幻片里的AI助手!”INMO GO2智能眼镜让现场观众“看到”熊猫“花花”的实时动态——通过AR技术,虚拟大熊猫在青铜文物旁打滚卖萌,历史与萌宠的虚实交融引发阵阵笑声。
成都文旅场景中的科技应用已从工具性辅助升级为沉浸式体验的底层架构。域上和美先锋剧场推出的《我的世界都是你》VR大空间沉浸剧场,将这一理念推向极致。在成都东湖公园1000平方米的5G-A VR剧场内,观众佩戴搭载触感反馈与温控模块的设备,瞬间浸入几米绘本的治愈世界。当虚拟信笺从眼前飘向“天堂”、月光下的小狗脚印渐次浮现时,设备同步释放掌心微颤与暖流,让观众在“抚摸虚拟宠物”时感受到真实的触感与温度。这种“数字孪生”技术正在重构文旅体验边界,让文旅成为“超级链接器”。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所言:“科技让旅游者在每一座城镇都能看见历史的遗产、当下的生活和无限可能的未来。”
文化破圈
文旅融合助力“情绪价值经济”
红果短剧《家里家外》以川渝方言和上世纪80年代成都风貌全网斩获40亿话题量。剧中家属院的红砖房、街边冒着热气的蛋烘糕摊,让62岁的观众张建军热泪盈眶:“这就是我年轻时生活的样子。”该剧制片人杨科南透露,为还原上世纪80年代成都风貌,团队查阅了大量老照片,“连晾衣绳上的衣服褶皱都要符合年代质感。”这种极致考究激活了城市记忆,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带动“川渝文化”“蜀地美食”搜索量激增300%,青龙老街等取景地日均游客量暴涨5倍。
文旅融合提供情绪价值的还有文博馆的文创产品和非遗项目。成都博物馆的“这礼是成都”文创大赛孵化3200款产品,镇水神兽石犀盲盒等IP将文物转化为消费符号。非遗银花丝技艺传承人指尖翻飞,将0.3毫米的银丝掐制成蜀锦纹样胸针,灯光下流转的金属光泽吸引观众当场下单,要把成都的千年文脉戴在身上。这种文化变现力,正是成都文旅“情绪价值经济”的鲜活注脚。
低空经济
打破门槛的“轻量化革新”
东部新区通过eVTOL飞行器模拟舱、无人机实操课堂等轻体验项目,将原本高门槛的低空观光转化为“5分钟极速补能”的全民可触场景。在成都彭州市大山深处的“天空之眼”无人机试验基地,只需要打开外卖App便能让无人机送上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这种“轻量化革新”正在重构文旅参与范式——成都已开通15条“云端外卖”无人机配送航线,年飞行超3000架次,连武侯祠的文创雪糕都能“从天而降”。
当短剧流量涌入实体景区,当无人机送餐成为旅游标配,成都正在重构“诗与远方”的时空维度。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嘉 摄影 魏麟潇 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