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至14日,四川省迎来首个中小学秋假,秋假与随后的周末相连,形成5天长假,释放了巨大的亲子旅游需求。据平台数据显示,秋假期间,四川省内门票总体预订量较去年同比增长3.4倍,环比秋假前五天增长1.4倍。观云海、赏彩林、逛街巷、访古迹、泡温泉等多元消费形态的衍生,促进四川文旅消费市场持续增长。这股消费热潮的背后,还有哪些亟待深挖的市场潜力?面对突如其来的一波新“流量”,应如何打通供需匹配的堵点,让“教育+文旅”新动能得以充分释放?
秋假掀周边亲子游热潮,
为四川旅游市场带来新机遇
为积极响应首个秋假,川内多个景区同步推出优惠政策和主题活动。秋假期间,西岭雪山景区配套推出了“千秋雪·映山红”徒步挑战、捡秋寻趣等系列沉浸式活动,景区在11月30日前,针对所有游客免后山滑雪场景区门票,中小学生及18周岁及以下免门票和免鸳鸯池索道票;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在11月12日至11月16日期间,推出“少年游川蜀·拜水问道行”主题活动,全国18周岁及以下中小学生可免费入园,学生随行家长可享受门票及登山小火车票价优惠;瓦屋山景区即日起至11月30日面向所有游客免门票;蜀南竹海景区推出“自然+研学”系列活动,实行“家长半价,学生免费”优惠,让学生在竹韵清风中收获知识。
西岭雪山景区内,孩子和家长正排队体验文化活动。
在“美景+秋假”的双重叠加下,四川众多自然风光景区迎来客流高峰,极大地激发了区域消费活力。近日,九寨沟正值彩林季,吸引了大量省内外以及国外的游客。美团旅行数据显示,11月5日至12日期间,九寨沟门票预订量同比上涨158%,其中成都游客占比达43%。据九寨沟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从12日开始到16日,九寨沟每日接待量均达到41000人的上限。“我们在秋假期间针对省内18周岁及以下的中小学生免门票,有很多从成都、绵阳等周边地区自驾前来的亲子游客。景区在11月12至14日,共接待游客12.2万人次。”
九寨沟景区秋假期间游客人数连日达最大承载量。
秋假带来的周边游热潮也同步带动了餐饮、住宿、研学等文旅相关产业的活跃表现:四姑娘山、西岭雪山、青城山多地酒店“一房难求”,原本的淡季变成了旺季。四姑娘山景区工作人员表示,“四姑娘山13日单日接待量就达到了2万,不仅景区内人气爆棚,很多游客反映周边的住宿也特别紧俏。”在第三方平台上,“四姑娘山镇住宿”搜索量同比上涨282%。
四姑娘山景区,秋假期间风景优美。
此外,亲子家庭出游需求的集中释放,推动了研学游与主题托管服务的热度,户外探险、民俗手工、田野农耕等体验项目热度高涨,相关机构的咨询量同比增长超过一倍。
供需失衡如何解?
“错峰+智慧管理”或成破题关键
随着秋假期间各景区优惠政策的释放,吸引了大量游客集中涌入,多个热门景区接待量迅速达到上限,排队时间长、交通拥堵等问题凸显。九寨沟、毕棚沟等景区连日客满,栈道游客摩肩接踵,早晨八、九点景区入口已水泄不通;自贡方特恐龙王国热门项目排队超过三小时,有游客反映“票一放就被抢光”;理小路等川西热门自驾路线出现严重拥堵,有游客称“3公里堵了两小时”。
为应对客流压力,多地景区迅速推出疏导措施:自贡方特将闭园时间从19点延长至21点;西岭雪山连续多日发布限流公告,建议游客勿未预约前往;四姑娘山双桥沟连续两日门票约满,景区引导游客转往长坪沟、海子沟游览;二郎山喇叭河、瓦屋山则将门票优惠期延长至11月30日,鼓励错峰出行。
西岭雪山景区内,孩子和家长正排队体验文化活动。
可以看出,文旅市场对秋假这一新增假期的响应仍显滞后,暴露出机票价格暴涨、景区和民宿接待能力有限、研学内容同质化等配套服务跟不上的现象。上航旅游研究院院长陈元夫表示,当前亲子旅游配套设施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比如对春秋假出行的主力军亲子群体而言,现在很多酒店的亲子房数量都很有限,供不应求。”他建议,酒店应先和周边的商家、文旅景区形成互动,再慢慢发展为综合化的一站式文化度假村。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认为,可探索将中小学秋假错峰设置,从时间上分流需求。“未来的春秋假,需要跨部门协同与智慧管理。景区可以建立更精准的预约限流系统,交通部门应提前部署应急方案,旅游行业应同步开发更多差异化产品。”
毕棚沟景区内排队的游客。
未来如何接住这波流量?
专家:要从“扎堆观光”转变为“深度体验”
未来,应如何进一步完善秋假制度,使短暂的假期发挥更大效用,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在汪洪亮看来,要破解秋假集中出游的拥堵难题,关键在于推动旅游产品供给的分层化与多元化。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引导,鼓励学生不再扎堆传统热门景区,更多地走向乡村、红色教育基地等,将春秋假与劳动教育、审美教育活动深度融合。“文旅部门应有意识地规划并推广一批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与红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学旅行线路,这不仅能有效分流景区压力,更能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发挥假期最大的育人价值。”
春秋假制度的实施,不单是一次文旅消费的结构性升级,当未来春秋假期从短暂的“扎堆观光”转向深度的“文旅体验”,将更进一步释放春秋淡季的消费潜力,实现对文旅经济的强力牵引。
(卢星宇 川观新闻记者 吴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