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版画的图卷 绕不开这个成都人的名字

作者:余如波 来源:四川在线
2017-03-30 17:43:53
分享

中国现代版画的图卷 绕不开这个成都人的名字

煤矿工人 张漾兮 木刻

推动版画“民族化”:要看得出是中国人搞的

1949年,张漾兮受聘于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1954年,他与曹剑峰、洪世清等晚辈共同创办版画系,并出任首任系主任,还确立了木版、铜版、石版的三版教学体制。“三版结构”的模式,日后被国内其他专业美术院校广泛借鉴。

张漾兮曾告诫曹剑峰,“铜版画来自西方,我们中国人搞的铜版画,要看得出是中国人搞的,你要在外景写生中去感受中国画的意境,琢磨中国民族形式的表现手法。”实际上,鲁迅倡导木刻艺术时就曾表示,“倘参酌汉代的石刻画像,明清书籍插图,并留心民间所赏玩的所谓‘年画’和欧洲的新法融合起来,或许能创出一种更好的版画。”

为了推动版画“民族化”,张漾兮托人到北京荣宝斋学习、引进水印木刻技术,建立了版画系的水印木研究室,成为国内美术院校的首创。曹剑峰曾在荣宝斋测量、记录水印木刻专用台子的大小尺寸、结构特点,哪里要绑一根木头都通通记下来,回来后按图制作了十多张水印木刻台子。张漾兮还邀请潘天寿、吴茀之等国画大家教授水墨画,有意识地将中国画引入版画系的教学当中,并搜罗年画、剪纸、皮影、木雕等民间工艺,供师生观摩学习。

而在个人艺术实践中,从1955年开始,张漾兮创作了一批吸收汉代石刻、砖刻意趣的木刻版画。俞启慧举例道,《送返到田间》就吸收了汉代画像石特点,构图上采取了石刻常用的“平面展开”手法,使人物的身姿、神态得到完善的表现。人物造型追求拙朴、本真,利用平口刀的刀角刮刻,产生“锥画沙”般的断续线条。印刷时,吸收了古代拓印中“隔麻拓”的技法,在印纸背后覆上一块浆过的纱布,印出有布纹的特殊效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分享

推荐